2009-9-01 10:32
魂,其实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客观存在的本质。有时候发现咱们的记者都是一群车痴,报道每一台几乎都要去跟车子有着各种的沟通,无非就是想在那个虚无的空间里了解每台车的魂。这次的采访任务不是刨根问底地研究这辆新一代的GT-R,因为在过去的文章中我们几乎已经将一台这台车能看到的,甚至很难平时看到的部分奉献给各位,无论它是日本本土版或者左驾美规车型。
这次,拿着智能钥匙打开左驾GT-R的驾驶车门时的感觉很特别,因为这是笔者第一次在神州大地上打开左驾的GT-R的车门,而且接下来长达数小时的测试更是再次过足了GT-R的瘾。哦,还有什么呢?别忘了,我们还要通过方向盘、油门、多功能显示屏等等去探究这台车的魂。
连同报道去年东京车展后写的那篇关于GT-R的报道,笔者已经写过四次的文章,算上此文,已经是第五次了,不停反复着这么一台名义上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的跑车,到底用意何在?是宣传日产吗?还是虚荣地表达着那种享受358千瓦带来的快感吗?都不是,因为对于这么一台超级机器,我在乎的车辆本身,退一步,即使它不是日产的,换成了丰田或者本田,我同样会抱着一个欣赏的心态去领会。
日产推出GT-R算是给低迷的日系跑车市场打入了一剂强心针,或者用起搏器会更贴切一点,GT-R的超级性能不但将那些老去的一众同国对手抛诸脑后,更甚至,在面对传统的欧系超级跑车时,同样令对手们胆寒。曾经不止一次,甚至连自己也会拿GT-R跟997 Turbo作比较,不过除了那些虚无的品牌附加值外,即便是后者的强化版GT2也不在话下,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历经一年,现在还会有人胆敢拿出自家的997 Turbo去挑战GT-R吗?这样的声音早已掩旗息鼓了。
最近被透露出来的HONDA NSX,连同之前早已成形的Lexus LF-A,日系的超跑终于摆脱束缚已久的208千瓦上限,重新用一种很容易被黄色人种所接受的美态呈现于人前,老实说,虽然写本文时,除了GT-R的真车外,其他两台都还停留在图片甚至效果图上,不过三台车似乎又在重写着90年代初的那种辉煌,BNR32、JZA80、NA1时代又回来了。
对比着过去五代GT-R的历史(KGPC10、KGPC110、BNR32、BCNR33、BNR34),会发现新一代的CBAR35确实庞大了许多,生于70年代的笔者虽然还没机会测试过最早的两代,不过从BNR32开始,则是一路看着GT-R的历代转变的,踏入BNR32的驾驶舱会觉得很科幻,虽然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作品,但即使今天再跨入它的驾驶舱,那种压迫感仍相当强大。
BNCR33接触得不多,但偶尔也能跳上驾驶位置开一阵,从动力性能上看,33是暴力的,操控则是温柔的,它完全跳脱了32时代的那种轻盈和精准,甚至连那个驾驶舱也感觉很造作,象一个非要跑车化的房车,但如果论日常实用性,第四代又是那么的无可挑剔,所以我不再敢说BCNR33不好了,或者人开始老了。第五代,理论上是最好的,无论从极致的M-Spec还是普通的V-Spec,BNR34都体现着当年日系跑车中最高的科技,不过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它太重了。
今天第六代,笔者虽然对于机械、内饰等每个部分都赞不绝口,但还是那个车体重量的因素,让我对这台普通版的GT-R有些许的不满。CBAR35的底盘很强大,无论是看主车架还是前后副车架亦然,曾拆空了彻底的扰流板,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可以让你觉得需要安装底盘强化件的必要:粗大的钢管矩阵上承载着引擎、悬挂,后方则安放着GR6变速箱和后悬挂,也就是说,如果你准备用GT-R参加One Made的话,只要加个防滚架就可以了。
测试时,我们反复地将那套Bilstein代工的三段调整避震机进行调整,正常模式、舒适模式和运动模式,但可以很老实地说,三段间的区别并不算太大,毕竟这套悬挂不是赛车用品,即使运动模式下,除了感觉到弹跳反应快了些许、硬度稍微提高、弯道内支撑力稍好以外,在直路上的感觉相差无几。正如一句很中庸的话,运动模式不如想象中运动,舒适模式也不如想象中舒适便是了。
在操控特性上,新GT-R跟旧款(三、四、五代)有一个重要的分别,就是取消了HICAS四轮转向系统,以笔者个人的看法,这个当属必然之举。曾经不少的上几代GT-R车主都会使用各品牌的HICAS Killer将这个系统强行屏蔽掉,除了可以省下数十公斤的重量外,还会让GT-R的弯道操控性能更容易把握,驾驶过32、33或者34都知道,对于庞大的车体而言,HICAS在某些时候确实能增加转向时的灵活性,但是,对系统的预知则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地把握,不少的GT-R事故虽然带有人为失误因素,但也相当部分跟这套系统的难于把握有关,而且,现今科技下,是否仍需要四轮转向系统来提高车辆行驶时的灵活性呢?日产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完全可以使用车辆动态控制系统来作出相接近的效果。
新GT-R的体态是很有份量的庞大,净重近1.7吨,虽然拥有VR38DETT引擎的帮助,但还是不能幸免地,刚起步时的反应有点迟钝了。VR引擎看似是一个全新的系统,但其本质是VQ37HR的扩缸版本,活塞除了降低压缩比外,基本上没有很特别的工艺,曾看过一份关于新GT-R的零部件报价单,活塞的价格差异与普通的VQ引擎相差并不大,完全没有红顶K20A和那些银顶般的价差幅度。
可以想象,358千瓦的VR38DETT引擎在设计时已经充分吸取了过去RB26DETT的教训,就像我们平时看待汽车市场般的俗语:尽可能地贵卖“便宜”用。不过,机械零部件相对便宜并不就代表这台GT-R很好养,相反,因为其门槛相对较高,例如轮胎配置、变速箱润化等部分,都是专用的,所以每5000公里的养护成本非常高,曾经有读者计算过它一年下来的消耗,虽然每个细节都被放大,但将近30万的年消耗资金,确实非一般人可以负担的。
驾驶GT-R是一件很身心愉悦的事情,因为已经不是第一次开它了,所以再次跳上驾驶座早已没有了那种压迫感,反而在这等环境下,有时间跟同事在驾驶舱里大呼小叫,“很快啊!”,“不是吧?这个弯可以这样过?!”,总之就像身处一个欢乐天地里,唯一不爽的是没带自己车上的试音碟,不能聆听Bose音响的天籁。算了,反正GT-R好听的声音多得是,进气声虽然大部分被屏蔽掉,排气声在驾驶舱里也不算澎湃,既然是GT-R的话,不拉拉红线有点不象试车。
档位放进M档位置,一脚就是地板油门,很明显的,如果静态重油起步的话,车头的悬浮效应还是颇为明显的,所以那一霎那要紧紧握着方向盘,双眼也要大范围的变焦,车辆开动不久车头下沉了,四轮驱动系统知道了你想干什么,一切开始进入佳境。
V6引擎的转速极限没有当年的直六高,所以一直拉到6500转才拨进二档,这时的变速箱反应并不快,转速大概跌了约3000转,对于GR6的一二档落差这么大其实是不正常的,唯一解释的不是变速箱,而是引擎或者油门,不过到了二三档、三四档,这种大落差现象没有了,各档位之间的衔接变得实在,一气呵成的加速感让人有点欲罢不能。如果非要找些岔,或者就是还不习惯那颗美规的速度表,如此加速力强大的车子,跑上100公里/小时易如反掌,不过离超速的120公里也差不多了,但偏安一角的速度很容易误将英里指针辨认为60公里。
弯道操控上,老实说,GT-R并不算一台很好弯的车,特别是一些小直径的弯道,长轴距加上庞大的车身重量,多少有点小心翼翼,生怕要着手进行救车动作。说白了,GT-R绝对车如其名,它是一台用来高速巡行的GT跑车,其实你跌进驾驶座之后,那种高级化让思维还留恋于BNR34的笔者一下子颇感落差,整个仪表台都是真皮的,而且还刻意用白线勾勒出轮廓,配上金属的饰条,更是让那种重金属味道的GT感跃然于表。一向很注重内饰设计的笔者,这下子算是彻底投降了,因为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缺点。
GT-R的市场地位是很明确的,它就是一台超级跑车。不过到了现在,左驾版的GT-R多少有点生不逢时,刚推出不久救来个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对于公开报价近七万美金的它,会不会成为车市鸡肋呢?笔者不敢说,不过从国内日产进口部里获得的消息,短期内中国不会引进行货的GT-R,可金融海啸中,受影响较小的国内市场,今天代理仍会这么坚持吗?看看已经拥有的十余台销量,国内认同GT-R的,消费得起GT-R的人群不在少数,唯一要担心的或者就是售后服务吧?
展开余下全文
全部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