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如何在汽车界打造一个小米?》
今天在说客上看到一篇名为《如何在汽车界打造一个小米?》的文章,作者maomaobear以小米公司为鉴,剖其成功之路,引荣耀、Nubia等例,试图证明按照小米模式可以在汽车行业中打造出像其一样(成功)的汽车品牌。就其观点,不敢苟同,原因有以下几点:
在讨论之前我们来先看看手机和汽车的核心有哪些区别:
从2008-2011年,安卓手机系统完成了Android 1.1到2.4的升级,快速的系统版本更新刺激了智能手机的发展,但即使这样,安卓系统先天不足的架构致使用户体验依然不尽人意。因此,当时的安卓手机价高质低不在少数。小米以刷ROM优化系统切入起家,很快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MIUI,而MIUI高频次的更新速度能让它与其他安卓手机很快拉开差距,不断的完善提高了用户体验,获得不错的口碑。依靠MIUI、性价比和“性能说”让小米的逐步走向成功,但不要忘记,在小米成功的身后是有一棵叫安卓大树。要明白,MIUI、性价比和“性能说”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用户获得的功能体验在骨子里还是通过安卓系统本身,安卓才是小米的核心,而不是MIUI,那顶多算特色。
那汽车呢,汽车的核心技术就太多,它并不是作为单一的个体的存在。可以说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这些因素一起构车了一辆车的核心,当然还有包括安全、性能等软性方面的。虽然现在苹果、安卓,甚至微软都开始基于车载系统进军汽车行业,意图创造改变或颠覆汽车行业,但至少在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汽车的硬件比软件更为重要,因为传统汽车比“智能”汽车更为实用和可靠,对汽车的智能化的诉求远没有超过其本身作为交通工具的意义。
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再来看作者的拟出的“小米模式”造车三步曲:
1.互联网圈钱术?
第一步看似圈钱实则是解决人才的问题。参考小米,创始人需要有丰富的互联网背景及拉风投的能力,借助公司上市的高溢价收入招募来自于宝马、奔驰、奥迪等一流汽车品牌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只需要懂技术、设计和营销即可,剩下“制造的活交给传统汽车企业来干”。那这些传统汽车企业是谁呢,作者认为“一汽、长城,还是比亚迪制造”都可以,但新的品牌要和他们独立区分。说到底,作者就是希望如同手机一般将汽车行业一块块抽离出来,通过代工贴牌来达到节省成本的作用。
姑且,假设能拉到风投并招募到人才,但在这个环节中作者忽视一个客观事实:目前手机硬件的设计和生产是已相当成熟,可以完全的代工化。从方案设计、器件供应、代工、整机品牌都完全可以被明确的分成不同的角色,小米全然可以委托给外面做设计生产,自己只需刷一个rom上去,而事实上很多手机就这么干的。这还是稍微复杂点的,要是简单粗暴,深圳丰富的零配件供应在大大小小的山寨厂里鼓捣不了多久就可以整出一部手机来,那当然还是安卓智能机。
手机可以这样模块化,汽车能吗?当然不能,至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还达不到这样的条件。汽车的设计是综合了造型、布局、零配件、动力总成、安全系数等全面的一个综合体,而汽车的复杂程度远非手机可比。退一步讲,即便零部件供应能独立,设计也可以独立,品牌和生产就根本没分开过。好端端的一个一汽、长城、比亚迪凭什么沦为你的加工厂?有了你的存在,它自身树品牌、建工厂、造汽车那还有何意义?
在初始的第一步,作者就严重低估了汽车行业的复杂性。汽车行业发展一百来年才开始提出自身品牌平台的模块化,而要将来自不同品牌的产品要揉捏成一辆汽车成品,不是优化几个rom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新品牌手机那么简单。
2.有竞争力的单一产品?
第二步的提法是源自苹果。由于乔布斯的完美主义的创新精神,在产品几次成功化后“停滞不前”,以至于现在本来就优秀的iPhone5S也让人感到失望,这可以归结于自身的产品遇到了创新的瓶颈或说用户群的期待越来越高。单一产品很难长时间地黏住用户群让其保持新鲜感,即便它再优秀。同品牌多样化的细分产品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保持或提升自身品牌市场占有率,iPhone5c的推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仅凭单一产品盼成功,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已经过去,祈求一根柱子就能挑大梁并不现实。要留住客户群,要么就是推出更多优秀产品或者缩短新品上市时间。从苹果产品由乔布斯时代的一年一更新再到库克的6个月就更新来看,苹果已经做出了改变。在苹果这样优秀的公司都在针对市场变化做出调整的时候,“有竞争力的单一产品”的提法或许已经显得过时。再回头看小米,现在除了发布更新的小米3外,还不是在兜售小米2S、红米、红米1S和红米Note。
在这样的环境下,当一个公司的指导方针方面就出现问题的时候,还指望这样的公司有所作为?可能就此驳倒论点显得单薄,那就不妨说说细节。按照作者的设想,这家公司要求做出一款“极致”的产品:
(1)价格在国产汽车价格的热销上限,轿车10万元,SUV15万元;
(2)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中高级车的水准,譬如奥迪A6L、奔驰ML350的水准;
(3)用户的日常使用体验细节达到或者超过顶级水准;
(4)故障率达到业界平均水平,不能过高。
那么我们不妨来算算:
(1)小米在2011年融资2.6亿元人民币,这一年人力成本估在0.2亿元开销。多么?不多。小米有200人团队,即使只算工资不算社保,0.2亿元仅能维持团队成员在平均月薪8300元水平,这还没算房租和其他损耗费用。去掉0.2亿元运营成本,那么还有2.4亿元全部花在手机的制造上。如果一台小米手机成本能控制到 1200 元,那么这笔融资也就够制造20万台,而这笔钱也只能制造出2400辆10万元轿车。一年出货2400辆车是什么概念?要知道去年兰博基尼全球总销量也不过2121辆,一个定价10万元的汽车产品的公司只有如此出货量还假设都卖出去岂不是等死的节奏。当然,这是以造手机的钱来推算汽车是不合理的,那不妨参考观致,截至观致3上市为止,接近100亿人民币的总投资约为小米融资40倍,将2400辆扩大40倍就是96000辆。那一年出货96000辆车又是什么概念?这和去年捷豹路虎在华销售95237辆非常接近,同问,这强调性价比的10万元的轿车有路虎那么高的利润率么?
(2)要求一款10万元左右车的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如奥迪A6L中高级车的水准,作者提出这样的要求未免显得太孩子气让人哭笑不得。即便一个人再怎么不懂车,也应该懂得一分钱一分货的常识。一款车的性能指标大致包括了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乘坐舒适性、通过性、安全性、排放及噪声污染等等。这么多的每项指标的后面小到的是一个品牌企业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沉淀下来的技术积累,大到的是一个国家整体制造工业水平的高低体现。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研发体系工程,不是随便在其他汽车公司挖点人才过来在设计室中画几十张图纸就能解决的,神笔马良仅仅是神话故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3)作者在第3和第4条对产品期望特征描述虽然和第2条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有美好愿望是可以的,但也的面对现实——马儿要得跑也得要吃草。
此外,作者将观致3低迷的销售情况单一归结于它是一款高价低配的车型的想法实在太过武断。认为观致3就该像小米PK三星S2一样(跑分数据?),理应把自己的对手锁定为奥迪A6L、宝马5系、奔驰E级。要求观致3该配备前置后驱纵置发动机,前双叉或者多连杆,后多连杆悬挂,轴距到2900mm以上,殊不知做产品不光要有勇气还要知道自身的产品定位和成本一说。
3、互联网营销术?
作者提出两点:参与感和低价抢高价销。
(1)作者提出让目标用户参与汽车在细节和功能方面上的互动并且按他们的建议去做,想法不错,但你真知道用户需要的什么东西?举例来讲,对于汽车外形细节而言可能一条折线的后面就意味着冲压制造成本的增加和风阻系数的改变。对于不了解汽车的人来说,有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而他们说出的东西不一定经得起设计、制造及成本的考量。
其实,作为目前一个成熟的汽车品牌,在准备研发一款新车之时已经过市场调研,获取有效用户数据来有针对性的设计而不是想当然地闭门造车。当然也有做的很不够,比如某些无法直视的国内汽车品牌。作者还希望在汽车日后不断升级方面提高用户的存在感和参与感,其实现有不少4S店都有涉及,不管是汽车ECU还是导航地图方面都有。汽车呢,不是手机,它的存在是为了驾驶而不是为升级刷ROM发烧而生。频繁的升级系统带来的是消费者时间的流逝和更多碎片化,在时间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这样的行为显然不见得太受大众欢迎。
(2)其实作者也并非一味不知成本,他希望汽车借高配低价名义走电商路线引发抢购风潮,降低广告费用和销售渠道费用。呃,“为发烧而生,每周2十点抢购‘小米汽车'”,但你真的会花十几二十万在网上抢购一辆车么?线上低价卖,线下加价卖,就这样的商业行为暂且不论,这所引发的效应是可以带来口碑,但也不能忽视它的负面影响。饥饿营销,这未必是一条人人都可以走的路。
最后的话:
相信作者是秉着希望有自主品牌能跳出现有境遇,并有机会成为行业巨头的愿望下撰下的此文,拳拳之心可鉴。或许由于作者在互联网及手机行业浸淫太久缘故,互联网思维贯通全篇,寄希望于“小米模式”能在套用在汽车行业并获得成功,目的是好,但“小米模式”和互联网不是万金油,美好的主观臆想在客观既有环境下是无法现实的。手机属于快销产品,汽车不是。普通消费者可以一年换台小米,没有谁能一年换台车。汽车目前的盈利点不是卖车,而是卖售后服务。就算能以“小米模式”开发汽车,售后怎么做?特斯拉近日的消费者砸车事件的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汽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个体,汽车产业更是庞大无比,不是洋洋洒洒几千字就能轻易讨论出个所以然来。小米今天的成功是因为在当时安卓毛病多多的环境下的确解决了或至少是部分解决了一部分用户体验的问题,加上产品价格控制,才有用户去购买。相比之下,套用“小米模式”的汽车并没有一个“解决行业当前痛点”的东西,这就注定了它没有能力去颠覆汽车行业的能力。外来的“小米模式”能否好念得懂汽车这本经书,我们有机会再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