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电出行

智驾技术白皮书发布:为行业划边界、立标杆、定框架

张坤 2025-7-09 19:11

最近几年,“智能驾驶”已经从概念热词,变成了“日常用语”。

当我们选车的时候,也会把“智能驾驶”作为评定一台车是否值得下定的核心指标。尤其是在目前“智驾平权”的浪潮之下,诸如“智能驾驶”“城市NOA”“激光雷达”“纯视觉”这些技术名词,已经成为了新车的“标配”。

似乎只要有了这些,我们就已经进入到“自动驾驶”时代。

但事实上,如果按照《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中的5级标准看,我们仍处于2级(组合驾驶辅助)阶段。这就造成了热度之下,整个行业都面临一系列“错位”:从用户对技术边界误解,到各企业对概念表述混淆,再到责任归属的模糊,以及体验与安全的博弈。

一边是商业化落地加快,另一边则是整个行业诸多标准的定义不清晰。因此,在这个背景下,近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智驾技术白皮书》就在行业内起到了指导作用。希望以此,对智能辅助驾驶这条赛道划边界、立标杆、定框架。

而这,也是行业内首次对智能辅助驾驶概念边界的明确,也为之后这一赛道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发展框架。

【划边界:构建基本且正确的认知 】

与智能辅助驾驶发展同步的,是相关术语越用越乱。

比如,像LCC(车道居中控制)这个L2级辅助功能,却被一些车企表述为“智能驾驶”,让用户误以为能实现全场景自动驾驶。更别提上文提到的“城市NOA”,以及记忆泊车/自主泊车辅助,既会放大用户的认知,也会让人理解出现偏差。

毕竟,用户大多没有专业技术背景,也不是相关从业者。以至于,有人认为只要“一个按键”,就能全程“撒手”。而很多车企,也基于此,便在表达上或主观模糊,或者营销放大,从而加剧了这种认知错位。

因此,在智驾技术白皮书中,就提出了对行业用语划清边界。并且明确指出,当前市场上的很多所谓“高阶智驾”产品,仍处于L2级辅助驾驶范畴。在功能上依旧需要驾驶员持续监控与干预。因此,智驾技术白皮书也提出要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命名、能力等级划分、责任归属机制等进行标准化规范。

而除了将术语标准化,智驾技术白皮书还强调了用户理解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了要提升消费者认知与教育。既要让用户知道系统的能力边界,也要通过试乘试驾、定期发布技术智驾技术白皮书等活动,让用户从技术认知到风险意识进行全面升级。

此外,智驾技术白皮书还对当前业内热衷的“堆料+堆参数内卷”进行了分析。其指出,比起堆叠传感器数量、芯片算力等具有“营销性”的硬指标,业内应该从更强调融合感知、冗余设计、场景理解、系统稳定性的层面建立一套评价体系。

比如,目前各家车企正在卷的算力,其实是分为稀疏算力和稠密算力两种。前者聚焦于稀疏数据场景,后者则通常处理密集型数据。而很多车企则倾向于用稀疏算力口径进行宣传,这就容易造成用户概念混淆,也不利于用户准确评估产品性能。所以,智驾技术白皮书就起到了让用户对“先进”的真正认知,不再是单纯数量上的多,而是真正“稳”和“准”。

因此,智驾技术白皮书所起到的“划边界”作用,实际上也在督促着整个行业,在技术狂飙的背景下,讲清楚“自己是什么和能做什么”。同时也让用户真正的理解“这到底是什么”。

毕竟,清晰的界定术语与责任边界,是未来智能驾驶领域构建完善体系的基础。也将成为行业的共识。并且,换个角度看,这种“边界意识”也将推进更加准确且合理的问责机制的建立,从而提升了公众的信任度。而这,也将为未来智能驾驶产品的创新,以及与用户的沟通方式,建立一个具有正向引导作用的路径。

【立标杆 :以华为作为现实模板 】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行业对于智能辅助驾驶最为核心的诉求,是安全。

而这也决定了其不能靠“试错”驱动迭代。因为“试错”的背后,是每一个用户和车企都难以承担的代价。所以,和电子产品相比,智能辅助驾驶需要的不是炫技,而是以人为本,核心从用户安全出发,制定安全的标准。

作为智驾技术白皮书重要的深度参与者,近几年华为一直以生态赋能者的角色,倡导安全价值观理念。并且其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路径,也在多方面与智驾技术白皮书的价值理念所契合。可以说华为就是最好的参考模板。

首先是“全栈自研”战略。从激光雷达芯片到域控制器,再到云端模型训练平台,华为在多个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其中,自研激光雷达借力无线通信技术,在抗干扰性上更具优势。其芯片与算法深度协同,可将系统响应时间缩短至毫秒级别,为复杂路况提供更高安全冗余。

在智能辅助驾驶标准方面,华为提出HUAWEI ADS五维安全理念:全时速(如支持150km/h高速紧急制动)、全方向(前向+后向+侧向)、全目标(侧翻车辆、突然窜出的电动车、异形障碍物)、全天候(可应对强光、雨雾等恶劣环境)、全场景(人驾、智驾辅助、泊车场景等情况都必须保证用户)。而这,也为构建更稳定、更普适的智能辅助驾驶提供了基础。

毕竟根据实际数据,2025年近半年来,华为的鸿蒙智行每月用户活跃度都超过90%,智能辅助驾驶里程超过2亿公里/月。 而在主动安全方面,从2023年9月1日到2025年6月30日间,鸿蒙智行累计帮助用户避免可能的碰撞次数超200万次,贯彻了“安全是最大豪华”的产品理念。

此外,华为推出了WEWA架构,强调AI训AI的闭环仿真能力,可对极端场景进行高密度推演,提高Corner Case的应对率。同时系统具备多模态感知能力,融合声音信号,实现对如救护车等紧急目标的识别,提升复杂环境下的行驶决策能力。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则是“原生基模型”的建设。不同于通用大模型“包打天下”,华为剔除了娱乐、社交等非核心语料,专注于空间理解与路径规划等任务,有效降低了对算力的依赖。这种更精专、更高效的技术路径,或将为行业提供“轻量化落地”的范式参考。

在用户层面,华为在产品中强调“系统要表达自己”。通过仪表、语音等方式主动提示系统当前能力边界和退出时机,让用户在体验中形成对系统能力的正确感知。这种设计理念与智驾技术白皮书提出的“教育型产品”高度一致,也体现了“理念—技术—用户”闭环思路的实际落地。

智驾技术白皮书强调“以开放众行破独行之困”。在这方面,一直以来,华为并未以“技术领先者”自居,而是通过生态合作模式,推动行业共建标准、共享能力、共担责任。

这不是一家企业跑得快,而是产业一起走得远。这也是为什么,华为能成为最好的参考模板。

而从行业视角来看,华为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所扮演的生态赋能者角色,其实也是很多车企以及产业链参与者需要去学习和借鉴的。这不光是因为华为本身对于智能辅助驾驶的参与度够深,够全面。更是因为“赋能者”的角色,本质上也决定了其对于行业合作,始终都处于一种开放的态度。而这将促进整个产业链未来更好的形成合力,集体推进中国的智能辅助驾驶行业发展。

【定框架:共同迈向有序发展 】

如果说“划边界”是为行业正本清源,“立标杆”是建立可参考的执行机制,那“定框架”就是为整个生态勾勒出长期健康的运行逻辑。

所以,要实现智能辅助驾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推动“理念共识+技术协同+责任闭环”的产业生态模式。不能再是各自为战、各说各话。更不是单家企业闭门造车,而是高等级智能辅助驾驶风险需要产研共担。

同时,对于未来即将落地的L3级领航功能,智驾技术白皮书也指出了目前缺乏权威评价体系的现实,从而建议引入“接管率/事故率”大数据统计。同时,也要促进保险角色变革,在L3时代需要建立新型车险模型。

而根据智驾技术白皮书,也可以看出,未来的智能辅助驾驶发展,要从当下的“唯技术为中心”转向“以信任为核心”。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必须与用户感知能力、监管能力、伦理责任三者协调发展。

因此,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设计逻辑,不光要“让系统更强”更要“让用户更懂”,达到系统能力与用户理解的同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智能辅助驾驶真正实现高质量的普及。而基于此,也将促进整个产业链从上至下的本质化革新发展。

这也会让正在步入新阶段的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从根本上就具备了不断自我高质量迭代的能力。毕竟,智能辅助驾驶产业已经上升到我国的国家战略布局层面。更加有序且高质量的发展,也将会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更多主动权和主导性的关键一环。

【总结 】:

智驾技术白皮书的发布,并非要建立一种“权威式的定义”。

而是在行业快速发展,和用户认知的偏差之中,找准一个能健康演进的方向与节奏。这更像是一种兼顾当下现实和未来愿景的行事逻辑和发展生态。而华为在其中,不光是扮演了深度参与者的这个角色,更是以一种生态赋能者和行业模板的身份,去助力中国智能辅助驾驶的行稳致远。

因此,无论是智驾技术白皮书的发布还是华为的参与,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协助智能产业能够成为更加具象化的新质生产力,激发行业及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助力汽车强国与交通强国建设。

展开全文
切换城市
当前城市
北京
B
X

相关车型

网友还看了

推荐新闻 换一批

全部评论

提交中,请稍后...

评论成功

写点什么吧

取消

获取最低报价

手机号